·首页  ·清流简介 ·狐狸洞  ·灵台山 ·七星岩  ·灵地天星池
清 流 简 介
   清流,古称黄连。宋元符元年(1098)置县,因清溪环绕,碧水萦回,故名清流。

  清流位于福建省西部,武夷山南侧,九龙溪上游,东与永安市毗连,南与连城县交界,西与长汀县相接,西北与宁化县相邻,东北与明溪县接壤,东西宽53.8公里,南北长65.2公里,全县总面积1825平方公里,人口14.7万,辖15个乡镇、111个行政村,7个居委会,是省定革命老区,纯客家县。县城设在龙津河畔,三面环水,一面傍山,山青水秀,素有“山区明珠”和“内陆鼓浪屿”之美称。清流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,气候温和,雨量充沛,冬少严寒,夏无酷暑,日照充足,四季分明。改革开放以来,清流县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,2001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2775万元。

  清流是福建最早的人类文明发祥地。1988年5 月,考古学家在沙芜狐狸洞发现了更新世晚期智人的古人类牙齿化石,填补了福建省旧石器时代考古的空白,把福建人类活动的历史由六、七千年前推进到一万年以前,成为“闽人之源”,为闽台人类同根提供了有力的佐证。

  清流是客家摇篮区,自隋唐始,中原各地移民就不断搬迁涌入这块富饶的土地,他们与当地的少数民族和睦共处,共同创造文明,成为汉民族一支优秀的客家民系。清流人文汇萃,有着深厚的客家文化沉淀,在地缘、语言、风俗等各个方面都浸透原汁原味的客家印痕。

  清流是人才辈出之地。民族英雄文天祥曾在这里写下“山高不碍乾坤眼,地小能容宰相身”的诗句。自建县以来,涌现了明朝太子少保吏部尚书裴应章等政绩斐然的名宦名仕;翰林院编修赖世隆,画家郑珏、裴春,中国大提琴民族化的奠基者王连三等文化艺术人才;我国著名的军事防化专家黄新民等科技精英。

  清流是一块红色的土地,是当时中央苏区二十一个县之一。1930年初,毛泽东同志途经清流,写下了《如梦令·元旦》的诗篇,描绘出“风展红旗如画”的革命情景。

  清流资源丰富。是全国重点林业县之一,林业用地234万亩,森林覆盖率达80.5%,木材蓄积量800多万立方米。矿产资源丰富,已探明的矿产有无烟煤、钨、锰、铅、锌、银、萤石、稀土、石灰石、大理石等38种,其中原煤地质储量8197万吨,是省煤炭发展的新区;萤石地质远景储量900万吨。水力资源丰富,全县主要河流6条,平水年径流量18.25亿立方米,可发水电装机容量5.5万千瓦,现有装机容量3.3万千瓦,是全国农村初级电气化县之一。  清流山川秀丽,旅游资源得天独厚。主要景区有“八闽历史第一洞”之称的沙芜狐狸洞,有险峻雄奇的七星岩,有清幽迷人的龙津河,有优雅别致的氡泉山庄,有人杰地灵的灵台山佛教圣地等。

  清流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和省烤烟基地县之一,全县耕地面积16.5万亩。豆腐皮、蜜雪梨、水蜜桃、特早蜜、香菇、红菇、粉丝等土特产品,具有较高的知名度。

  改革开放以来,清流的投资环境不断改善。公路四通八达,省道洋万线、建文线横穿6个乡镇。近年来,县里投资1亿多元改造境内公路,路况日益良好,客货运输十分方便。全县拥有现代化通讯,与外向型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服务机构一应俱全。清流民风淳朴、治安稳定、人际和谐、环境优美、服务优质,既充满商机,又有客家历史文化的丰富源泉。


 
作者:黄琼花
地址:清流县第二中学初三(1)班
E-mail:qlezdns@sina.com